逍遥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逍遥小说 > > 明最新章节 > 第 28 章

第 28 章 免费阅读

早引入正弦概念,并给出最早的正弦表)。虽然现在大家都成了各商行和工厂的顶梁柱,但一有时间,还是喜欢聚会到书院中,他们认为,自己的一切来自于武老师当年所授的阿拉伯数字。不敢忘本,所以与官场不同,数学现在是工商界最为流行的“高尚”学问。

当然,北平府也间或有人“发明”了吃ròu三年才有效的大力神丸;贴在蚊帐中才管用的驱蚊符;包治百病的扁鹊贴等东西,但从来没有瞒过北平书院发放发明奖金的评委们的法眼。奖金是用当初武安国剩下的股份支撑的,但发放给谁由张五等实业家们以投票的方式共同裁定,只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委认为发明有价值,发明人才能从书院领到奖金。精明的张五等人才不会让赚不到钱的发明蒙混过关,评选条件极其苛刻。但这更加重了被认可的发明之价值,往往是发明刚一被认定,会场上就有评委把出钱发明买下,在外界的商人还没明白过来前,发明已经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。很快,这种做法就犯了众怒,评委圈以外的商人联名上书郭璞,要求加入评委,并拥有同样的优先购买权。

最后,经郭璞出面调节,张五等人同意今后所有新发明都公开叫卖,价高者得。但是,如果想加入评委会,需要至少拿出五百两银子给怀柔书院作为发展经费,并且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委同意才行。同时,为了不总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扰知府大人,在武安国的建议下,商人们一致决定,共同成立一个北平商会,各行业推举代表在商会里协商解决冲突,当争执不下时,就投票解决,票多者有理就在商会成立的当天,武安国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求商会解决,第一,是尽快动用一切可能的渠道从外地购买钢铁,第二,他悬赏要求商界想尽一切办法生产一种特别宽、厚而结实的布。“就是这种布”,武安国托着自己的牛仔服展示给大家,“要幅面比现在市面上的布宽一倍,谁能提供,我立刻支付他一万两白银”。

会场上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,一万两银子买块布,走南闯北的商人们闻所未闻。纷纷拥上前试探,当他们摸到武安国手里那块布时,立刻就傻了眼,这叫布吗,比牛皮还厚,真不知武大人葫芦里卖得什么yào。“给我吧,我回去让铁柱他们看看在织布机上能不能做点手脚”,杨老汉接过布,淡淡地说。只要有机会,这个朴实的老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武安国分忧,在他心里,武安国永远是自己的恩人。

钢铁购买的事被徐志尘包了下来,他承诺利用各地的票号收购钢铁,当货物运到后,官府统一付款。他当然不会做吃亏的事,作为回报,他在武安国那里拿到了将来把北平新军的保险jiāo给徐记票号办理的承诺。

“乘人之危,小人行为”,詹氏兄弟低声骂到,口气中有点吃不到葡萄得感觉。但他们兄弟心中明白,盛产钢材得怀柔现在缺钢,如果他们是武安国,更苛刻的条件都得答应。

尽管年初的时候,张五等人已经把目光放到北平周边,永平府那边(河北迁安)矿石成色更好,并且以现在的材料技术,可以搭建比原来大一倍的冶炼炉;武安国年初也用绿矾油和火碱等物测试了矿石的yīn阳xìng,提出了配料的比例。但等到永平那边的十几个炼炉投产出钢,至少要到秋天。而朝廷派来学习冶炼的官员更指望不上,以这些张口子曰,闭口诗云的书生的脑子,学会炼钢恐怕需要等到后年。而现在,太子朱标的船载火pào的订单就摆在李善平的案头。曹振的信中说,订单是出自沈斌的手笔。离开京城时,曹振把沈斌推荐给了太子朱标,为了报答知遇之恩,也为了让家族再次崛起,沈斌不但为海关建设献计献策,还起草了所有装备订货合同,从jiāo货时间、地点到货物质量,列得一清二楚。精密之处,让武安国这个“大jiān商”都佩服得五体投地。除了火pào,太子还定购了三千多把鬼头大刀,注明了是急需。

马车、水车、钟表哪一样缺得了钢铁,更不用说是日益风靡全国的水炉子和自来水了。而无论是水师还是北平新军的装备,哪个又能耽误,“天哪,我上哪里去变钢材啊”,武安国有时真的想学学朱棣,仰天长啸几声,发泄心中的郁闷。

五月底,不断上涨的铁价让很多原来从北平向外卖钢铁的商人(高质量弹力软钢在怀柔属于官府专购产品,民间不准买卖),开始转过头来把全国各地的钢铁贩往北平,徐志尘从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收购的钢材也如约前来,多少缓解了原材料的压力。这些灌钢法炼制的钢铁做武器和精密部件不行,打造一些水炉子或重新铸造成自来水管道还可以,一些非精密的工业部件也能用好一点的百炼钢替代,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张五等人倒是很看得开买铁的问题,因为货物成品价格比原材料高得多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他们知道军中现在急需好的钢材,做为经历过战火的边民,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大明军队强大。

让武安国感到欣慰的是,杨老汉仅用了半个月时间,就把布的问题给解决了,当他和几个工人托着长长厚厚的一块大布走进武安国家中的时候,看着老汉疲惫的身躯,武安国感动得几乎要给大家行跪拜之礼。然而更让他吃惊的事还在后面,为了生产这块布,杨老汉和铁柱等木匠师父改进了整个布匹生产工艺,透过那些机械,武安国知道,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。

那是新式的轧棉、纺纱和织布机。本来这些东西宋朝就已经不稀奇,但经木匠们改进后,和原来的有了天壤之别。

札棉机上面装有进料斗,可以把棉桃送到下面的栅格上,栅格下面有一个带很多小铁钩的滚筒,转动滚筒,铁钩就把棉花从栅缝中钩下来,而把棉籽留在栅格上,再由一把旋转刷将棉花纤维收集在一起。如果用张家新式的水车推动,这东西效率足足是原来的一千倍。纺纱机是根据北平民间的三锭脚踏纺车(元代黄道婆发明)而改进,把纺锤改为钢制,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,靠水车推动,机下有转轴,机上有滑轨,通过齿轮带着16个竖立纺锤,一次即可纺出16根比原来均匀细密又结实的纱来(我们这个空间,1764,英国,哈里夫)。织布机则是通过同样的道理改进了原来的脚踏织布车,由于采用水车推动,靠拐臂和齿轮往复运动的新式并列梭子(我们这个空间,飞梭,1733,英国凯伊),织出的布幅面比原来宽了不止一倍,只需多层加厚即可织出武安国要求的厚布来。而织布的女子也不必像原来一样辛苦,只要看好梭子即可。这机器不但可以织布,而且可以织绸、麻等物。

“我给你的梦想找到了翅膀”在给曹振的八百里加急快信中,武安国这样写到,那封信就写在一块厚布上,曹振命人把这块布做成了正在船坞中赶制的新式战舰的主帆。

除了专门为舰队纺织帆布的数台织布机由李善平派人专管外,第一批为民间提供的织布机被宛平商人张阿牛花高价买走,只两个月,他就收回了全部成本。利用怀柔的特产染料,宛平城第一次以特产彩布而上了《北平新报》。而这个去年才来到宛平的商人,也因此让大家刮目相看。七月,有个叫余瀚宇的松江府的商人一口气定购了十多套纺纱织布设备,他家乡那里有条河叫“横浦”,四季水流湍急,是个天生的织布之地。

无论新产品以多快的速度推出,北平的税收也凑不出三百万两银子。除非武安国能发现新的金矿,或造出比水晶琉璃更值钱的东西。后者已经衍生出了琉璃窗、琉璃灯、琉璃碗、琉璃风铃等二十余种物品,创造的税收依然无法满足朱棣的大胃口。“武兄,难道你让我卖了封地筹钱吗,可那也得有人买啊”!在一次加税的建议被武安国等人一致制止后,朱棣愤懑的说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